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72: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,你走起來事半功倍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2.1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3.05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01-50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


楞严经要义72

楞严经要义72

 净界法师宣讲

讲义155面,壬六、目連观意識。

我們在修学止观圓通的時候,要注意二個原則,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实相。首先你要找一個「方便門」,你要有一個法門來安你的心。這個就每一個人不一樣,比方說有些人的方便門就是拜佛,你要他持咒,他也持不好,你要他念佛他很难攝心,但他一拜佛他心就靜下來,這個就是你的方便門。有些人它可以念佛念得很好,但是拜佛他會觉得很扰动,那拜佛就拜少一點无所謂。所以剛開始你一定要去找你過去的方便門,這方便門不是一生二生的。我经常讲,我們不能夠否定過去,你不可能跟過去切割的,因為今生的你,從《唯識》受薰的角度是由過去、過去、過去……有很多過去的你薰习才有現在的你。你從什么地方來?太远的地方我們不說,從近处來說,你是從過去而來。你沒有昨天怎么有今天呢?你是從昨天而來,那你昨天是怎么來?是從前天而來。佛法讲生命是一個水流,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過去相应的法門。你看有些人他拜佛也不相应,持咒也不相应,他一坐下來整個身心世界当下寂靜,這個就是你的方便門。你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,你走起來事半功倍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
找到方便以后接下,不是就完了,你要「示真实相」,在方便門当中開显真实的道理,你要有观照的智慧。你看我們前面讲的尊者,有些尊者是完全注意自己的呼吸,有些人是整天讲经,有些人是整天持戒,方便是不同的,但是最后他迴光返照的時候,正念真如的時候,從事相的因緣能夠回归到不生不滅的本性。這關鍵點就是你要能夠迴光返照,最后的結果都是你要問一句話,你從什么地方來?当你在注意呼吸的時候你要問呼吸,你從什么地方來?当你念佛的時候,你要問你自己,佛號從什么地方來?当你持戒的時候,為什么我能夠持戒,持戒是誰?你為什么可以持戒呢?為么桌子不能持戒呢?当你讲经的時候,你要問你自己,讲经者是誰?

整個《楞严经》的方向,就是你要迴光返照,你就有希望開显真实相,那你要是心外求法,那就沒辦法了!所以我希望我們在修学過程当中,第一個、你要找到你過去生中相应的方便門,你很熟悉的,你跟它一接触,你的心馬上安定下來。第二個、找到方便門以后,問它一句話,你從什么地方來?為什么我可以持戒,為什么我可以讲经,為什么我可以念佛?你往那個方向找进去,你就能夠找到我們众生本俱,諸佛所證的,所謂的「不生滅心」,這個就是你整個菩薩道的安住处。

壬六、目連观意識

目犍連尊者他是依止能观的智慧來观察第六意識“知”的功能。

遇教发心  

大目犍連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初於路乞食,逢遇優樓頻螺、伽耶、那提三迦葉波,宣說如來因緣深义,我頓发心得大通達。

目犍連尊者出家的因緣。目犍連翻成中文叫「採菽氏」,因為採菽氏在佛弟子当中很多,所以加一個大,簡別其他的因緣。目犍連尊者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在沒有出家之前,我是修学梵志外道,有一天我在路中乞食的時候,遇到三迦葉(三迦葉那時已经出家了)優樓頻螺迦葉、伽耶迦葉跟那提迦葉。這地方我們前面說過,有些地方是說舍利弗尊者遇到馬胜比丘,馬胜比丘為舍利弗尊者宣說如來因緣的教法:「諸法從緣生,諸法從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一切法是從因緣生而因緣滅,從這個地方悟入了无常变化无我的道理。目犍連尊者听到了這因緣的胜义以后就发心。

“发心”有二層意思:第一、他发起我空智慧之心。舍利弗尊者把這因緣的教法,回去转述給目犍連尊者的時候,目犍連尊者听到以后就證得初果,破了三界的見惑,所以可以說发起我空智慧之心。第二、发起出家修道之心。這時就正式的希望能夠出家。因為這樣的发心,对於身心世界就无所障碍,得到了大通達。這是讲到他從外道,转入佛法的一個因緣。

蒙度證果  

如來惠我袈裟著身,鬚髮自落。我遊十方,得无罣碍,神通发明推為无上,成阿罗漢。宁唯世尊,十方如來歎我神力,圓明清淨,自在无畏。

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后的狀態。他的出家剃度是怎么一回事呢?释迦如來是恩惠於我,使令我是袈裟著身,鬚髮自落。我們一般,佛陀滅度以后的出家,就是白事羯摩得戒体。佛在世的時候有二种得戒体,一种是「三皈」,在佛陀面前受三皈依,而得戒体。但是另一個是特別的,就是這個人善根特深厚,遇到佛陀,佛陀只讲一句話,就讲「善來比丘。」就讲這四個字而已。佛陀看到這個人善根特別深厚,只讲善來比丘,這個人馬上袈裟自然披身,鬚髮自然脫落,都不用剃度,馬上現出比丘相。目犍連尊者就是屬於這一類的「善來比丘」,非常少有。他等於是善根深厚,所以他是屬於「善來比丘」,袈裟著身,鬚髮自落的。

他出家以后果然不負众望,在七日中就證得阿罗漢果。證得阿罗漢果以后,他的特色是:目犍連尊者,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特別的強,見聞嗅嘗觉知,那個“知”的功能特別強。他證得阿罗漢果以后,那個第六意識心,依止意生身遨遊十方世界,得无罣碍。這地方讲他神足通的变化,他能夠來去自如,小中变大,大中变小。所以他在神通的整個发明当中是最為第一的,因為這樣的因素成就阿罗漢。

不单只是释迦如來如此的称歎說我是神通第一,十方諸佛也都称歎我的神通是俱足四种功德:第一、我的神通是「圓明」的,我能夠徧遊十方承辦佛事。他在整個空間上沒有障碍。第二、「清淨」,於諸境緣,他是塵點不染,他在显現神通的時候,对神通的法不會产生染著。第三、「自在」,他任運示現无有障碍,他心裡想什么,往往都能夠心想事成,沒有任何的障碍。第四、「无畏」,他調伏魔碍的時候,心中无所畏懼。他的神通力俱足這四种功德,而得到释迦如來跟十方如來的赞嘆。

結答圓通   

佛問圓通,我以旋湛心光发宣,如澄浊流,久成清瑩,斯為第一。」

佛陀問我圓通法門,我主要是「旋湛」;“旋”旋转。旋转這一念分別心,而為圓湛常住的心性,转分別心而為不生滅之性。「心光发宣」,以心中智慧之光明,显发宣流而成就神通的妙用。比方說,我要親近一個污浊的水流,慢慢慢慢時間久了以后,就把污浊的水流转成清淨光明的水,斯為第一。」目犍連尊者的特色是神通,他整個方便門是神通。当然神通是一個因緣法,他当然要問自己一句話。你從什么地方來?為什么我有神通?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解释:從淺处來說:為什么有神通?在『瑜伽師地論』說有二個因緣:第一個、你的念力要強,所以神通往往是要有禪定,這個人專注力特別強。第二個、你要有點想像力,有禪定不一定有神通,有禪定你还得要修神通。在禪定的心中你要观想,你看到這個牆壁,你就观想這牆壁是如夢如幻的,我一定可以走過去,我一定可以走過去,我一定可以走過去…欸!果然走過去了。他要帶點想像。

在经典裡面提到一個公案說:有一個龍王,他要被大鵬金翅鳥攻擊,大鵬金翅鳥整個翅膀展開要吃龍王的時候,那時候旁邊很多阿罗漢看到,根本措手不及,只有目犍連尊者馬上显出神通,变成一個鍋蓋式的一种光明相把他蓋住,把龍王給蓋住。說你不是禪定而已,你那個心的想像力要特別的靈巧,特別的豐富,你在那緊急情況都能夠想出一個保護的光明相出來。目犍連尊者他在過去的因緣当中,他那第六意識,他的念力特別強,想像力特別的豐富巧妙所以他显的神通俱足了圓明、清淨、自在、无畏,四种功德,得到十方諸佛的赞嘆。他在神通当中慢慢慢慢的能夠會事入理,观察這神通的因緣当下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而恢復到一念心性,最后成就圓通。

前面是讲到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十八界,我們從心識開始观七大,讲到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根、識,這当中有七段。

辛四、观七大(分七:壬一、火頭观火大。壬二、持地观地大。壬三、月光观水大。壬四、瑠璃光观風大。壬五、虛空藏观空大。壬六、彌勒观識大。壬七、勢至观根大)

壬一、火頭观火大

宿习多欲  

烏芻瑟摩於如來前,合掌頂禮佛之雙足,而白佛言:「我常先憶久远劫前,性多貪欲。

過去的因緣。烏芻瑟摩是一個比丘的名称,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「火頭」,他是佛教一個金剛護法神。這時他在如來的面前,合掌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。前面的尊者都是坐著,然后再站起來禮拜佛陀,因為護法神他是不能坐的,身為護法神他是站在佛陀的旁邊,所以他就直接合掌頂禮,沒有起立的這個动作。他白告佛陀說:「雖然我現在成就聖道了,甚至於已经成佛了(在后面的经文會讲到其实他已经成佛了,他可以說是乘愿再來)。我現在经常回憶我過去,在久远刧前,我还是個凡夫的時候,我這個人的习性就是性多貪欲,男女的貪欲這一部份特別的严重 (先讲出他過去的习性) 。

遇佛授观   

有佛出世名曰空王,說多婬人成猛火聚,教我徧观百骸四肢,諸冷煖氣,神光內凝,化多婬心成智慧火,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。

后來有一尊佛出世,這尊佛对我的影響特別大,叫做空王佛。空王佛在《法华经》有提到,释迦如來跟阿难尊者是同時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,修学大乘佛法。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,這烏芻瑟摩比丘也不可思议,他跟释迦如來跟阿难尊者当時都是同学的。空王佛這時观察烏芻瑟摩這個比丘的特性,他就跟他說:「多婬人成猛火聚」。一個人婬欲心很重,经常生起婬欲的煩惱,這有什么過失?有猛火的過失。猛火的過失就是說,你在因地的時候起貪欲,叫做煩惱火,死了以后变成业力之火。业力之火會有什么過失呢?破壞我們的善根,傷害我們波罗蜜的功德,所有人天的功德都因為业力之火而破壞。這個地方先讲婬欲心的過失,第二讲到对治的方法。

那应該怎么辦呢?空王佛就教我,你要把心靜下來。那么你应該怎么去观察呢?開方便門,示真实相。你的方便門是什么呢?观察你身体的狀態。說:婬欲是個火,這個“火”是從什么地方而來呢?是從「百骸四肢」而來,“百骸”就是我們身体全身的骨骼,“四肢”指的是雙手雙足。我們的身体是地水火風四大,你地水風都不观,你观火大就好。而我們身体有溫度,「諸冷煖氣」,你观想冷煖之氣的变化。怎么观呢?你观察你欲心还沒有生起的時候,身心非常的寂靜,非常的清涼,但是你婬欲心的時候,這時候你的身心熱惱,乃至於輾转增胜,就变成煩惱火,就变成一种猛火聚。這時候你要問它說,這個婬欲的火你從什么地方來?你不要被這境所转,不要跟著它走;当煩惱火起來的時候,你靜下來,迴光返照,問它一句話?你從什么地方來,這時候「神光內凝」。他以前煩惱火一起來的時候,就跟著煩惱火转,這時候他就迴光返照,慢慢慢慢的內心向內安住,向內凝聚;不断的观照,就能將婬欲的煩惱火转成智慧之火,我們說是「破妄显真」。把婬欲之火的相狀而回归到一心的真如,由一心的真如再成就智慧之光,所以從自以后,諸佛就號召我為「火頭」。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就观察火大,而成就圓通,叫「火頭」,是佛法的金剛護法。

观成得果   

我以火光三昧力故,成阿罗漢,心发大愿,諸佛成道,我為力士親伏魔怨。

我在因地的時候修火光三昧,我專心的观察我身体的火大,包括我頭部、我的脊椎骨、我的二手二腳等等的骨頭,為什么會有很多溫度的变化呢?然這溫度的变化是從什么地方而來?這樣子的迴光返照,從跡門來說,證得我空的真如。證得我空真如以后,「心发大愿」,這時候感戴佛陀教誨的深恩,所以諸佛示現成道的時候,我都发愿要成為金剛力士,來護持正法,護持修行者,來調伏天魔乃至种种冤親債主的障碍。這是讲到他自利利他的功德。

結答圓通  

佛問圓通,我以諦观身心煖触无碍流通,諸漏既銷,生大宝燄,登无上觉,斯為第一。」

本門。佛陀問我圓通法門,我是以如实的观察,我整個身心世界這個火大的生起跟变化。火大本來是沒有,突然間有,又突然間沒有。那這火大到底是從什么地方而來?又從什么地方而去?它從什地方來,去的時候又到哪裡去?從這個地方观进去,成就「无碍流通」。“无碍”是說他不再為欲火所障碍,“流通”是他知道整個煖触之性,其实就是我們众生本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。其实我們溫暖的火大,只就是一念心性的妄动而虛妄显現,当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,它也就自然消失,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合和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假相而已,它就是一念心妄动的假相。因為這樣子的观照,而回归到一心真如的時候,諸漏消滅,一切的煩惱都消滅了,生起广大的智慧光明,而成就无上菩提,斯為第一。」

烏芻瑟摩比丘,他是示現的金剛神。

《楞严经》的法門,它就是一個“转”,转因緣之法而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,這個「转」字是很重要的。有人說,修学大乘佛法很像在打太極拳,它就是把你的力量转到外面去,就是一個“转”字。古德說:「調心之道,猶如調水。」你看治水,大禹治水,水的力量那么大,你要去抗拒它,你就完了!你說:我的煩惱很重,我用佛號跟你拼了,最后二敗俱傷。你怎么拼得過它呢?它是无始劫累积來的能量,你這佛號才念了二三年,它是你的熟境界,你的佛號是生疏的境界,你用佛號來抵抗它,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?你看那黃河氾濫的時候,你做堤防,再大的堤防全部被沖壞了,不能抗拒的!你的煩惱來的時候,你就是转識成智,迴光返照,「你從什么地方而來?」我剛剛本來沒有煩惱的,現在有,一下子煩惱又沒有了,那么煩惱又到哪裡去?慢慢慢慢你會体會,哦!原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原來我的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煩惱,「達妄本空」。一個人你要进步的快,你要完全的相信,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。你說:我本來就有煩惱。那就完了!你本來就有煩惱,那你就不能改变。所以我們一再強調,要站在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,這是大乘的思考模式

你現在学大乘佛法,观世音菩薩是怎么思考問題的?這個火大,烏芻瑟摩比丘他因地是怎么考問題的,為什么他就能夠把這煩惱超越過去?現在我們去学他們的思考模式,他观照的方法。我再讲一次,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,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,來調伏煩惱。為什么有煩惱?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,所以這個煩惱是來无所從,去无所至,它本來就沒有实体的東西。我們在懺悔业障也是這個道理,你一定要相信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我本來是沒有业障的,只就是一念的妄动而因緣和合而有,我現在一念的懺悔,自然是可以消滅,煩惱障、业障只就是一念的因緣和合的假相。這是一個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思考模式。

壬二、持地观地大。

平地之行  

持地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念往昔,普光如來出現於世,我為比丘,常於一切要路津口,田地險隘,有不如法,妨損車馬,我皆平填,或作橋梁,或負沙土,如是勤苦,经无量佛出現於世。

持地菩薩,這「持地」這二個字,有二層意思:從外在的事相,他的因地的平整大地,使令大地平整,所以叫「持地」;深層的意思,從理观來說,他对一切冤親的众生內心平等,這持地指的是心地;一個是大地,一個是心地,這二層意思。

這時候他就從座位起來,頂禮佛陀,而白佛言,讲他過去的因緣,他說:「我憶念在過去的因緣当中,有一尊普光如來出現於世,普光如來就是我們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。那時候我出家,作一個修苦行的比丘。這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么修的?我身為比丘,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個,经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;他不是在佛堂修学,他是在要路跟津口地方修学;“要路”就是众人往來的地方;“津口”就是水陸交通必经的要道,車馬很多的地方。我经常跑到人很多,車子很多的地方。幹什么呢?這個地方假設道路土地有危險很狹隘,有不如道路之法。這不如法的道路有什么過失呢?會防損車馬,會妨碍到車子,壞傷害到馬。我只要遇到這樣的处所,我就用泥土把它做平填的工作;比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,比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滿。假設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過去,我在中間做一個橋梁,或者是用沙土把坑洞塡平,形成一條道路。我就是在做這一件事情,经過以上的勤苦,這当中经无量佛的出世,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沒有退转道心。這讲到持地比丘,他出家以后他修学的方法,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。

兼修效力   

或有众生,於闤闠处要人擎物,我先為擎至其所詣,放物即行,不取其直。毗舍浮佛現在世時,世多饑荒,我為負人,无問远近唯取一錢,或有車牛被於泥溺,我有神力為其推輪,拔其苦惱。

前面讲平地,這地方讲他兼帶的修学。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較薄弱的众生,小孩子或女众,我就到闤闠处,人很熱鬧的地方,這個地方经常就是作買賣,假設有人需要去拿東西,要搬東西的時候,我就預先把這東西搬到他所要到達的处所,然后放下物品就当下離開,完全不收任何的費用。前面是讲他的所緣境是土地,這個地方兼帶的他的所緣境是人,為人來搬東西。這地方有一种以布施,來广結善緣的意思。這当中有一點因緣的变化…

毗舍浮佛現在世時。

毗舍浮佛对持地比丘影響相当的大。毗舍浮佛就是莊严劫的最后一尊佛,就是莊严劫的第一千尊佛,释迦佛是賢劫的第四尊。這一尊佛出世的時候,整個世界是世多饑荒,当時五穀欠收,我是作為一個荷負物品的人,替人家搬東西的,不管是远是近,我搬完東西只收一錢。為什么收一錢呢?因為当時饑荒,我本來是不收錢的,但是饑荒乞食困难,所以為了維持生計,就勉強收一錢。這当中或者有馬車牛車,被陷在污泥当中,我以我广大的神力,(因為過去生的福德招感,他多生多劫都是為人家搬東西,或者整理土地,所以他福德大,力量也特別大。)我就為他推車輪,來拔除众生心中的苦惱。到這個地方,他主要是在修学福德的因緣。

佛教平心

時国大王延佛設斋,我於爾時平地待佛,毗舍如來摩頂謂我:『当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。』

這個地方,使得持地比丘的內心世界有一點點的变化。這時国家有一個大国,因為种种的喜事就延請佛陀,設立很多供斋的因緣。這時我把佛陀所要经過的地方,就預先把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,等待佛陀的经過。這時候毗舍如來帶著比丘,這時毗舍如來就停下來,然后摩我的頭頂,安慰我說:『当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』。持地比丘的心,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緣。這是可以理解的,剛開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緣去活动,從這個地方來积功累德。但是毗舍如來點他一下說,你要迴光返照。你整天面对大地高高低低,你要去想,你從什么地方來?為什么這山會高高低低?你雖然把它填平,那是一种枝末的修学,你要想大地怎么就高低呢?這高高低低的差別是從什么地方而來呢?哦!原來我們的心,本來就高高低低,本來就不平等,我們的心是种对立的,善惡的对立,染淨的对立,生滅的对立,增減的对立,所以造成的世界就是种不平等。你整天的整外面的土地,你倒不如把內在的心地把它平等。這一點对持地比丘产生很大的啟示。

於触自在   

我即心開,見身微塵,與造世界所有微塵,等无差別,微塵自性,不相触摩,乃至刀兵,亦无所触,我於法性悟无生忍,成阿罗漢。

這一句話,对持地比丘的啟示太大了。「我即心開」悟到了宇宙万法,其实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动,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,所謂的一切唯心造。這時候他体驗到,我色身裡面的四大微塵跟創造外在世界的微塵,是完全沒有差別的。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裡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樣的,所以內外微塵的這种自性,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彼此不互相抵触,乃至於刀兵也傷害不到我。因為刀兵也是一個微塵,我的身体也為微塵,微塵跟微塵本自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以我对於法性而悟到无生法忍,我慢慢体會到這地大之性,当下就如來藏妙真如性,而悟到无生之理,在跡門当中成就阿罗漢果。他也可以說善根深厚,得到毗舍如來一點以后,馬上觉醒。

回證大果  

迴心今入菩薩位中,聞諸如來宣妙蓮华佛知見地,我先證明而為上首。

利他的发愿。前面讲到證阿罗漢果,這地方讲到他迴小向大,而进入大乘菩薩。如果有听聞如來在宣說妙蓮华的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的法門,我就預先到佛的处所,來作一個上首的弟子,來幫助佛陀宣揚這圓頓法門。「妙蓮华」前面有說過,本经的法門是,是名《妙蓮华金剛王宝觉》。“妙蓮华”簡单的說是開显不生不滅一佛乘的法門,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一佛乘的法門,就是「妙蓮华」。因為一佛乘的思想,他不破壞因緣的假相,即事显理,不是小乘一定要把事相消滅了,才能夠显現我空的真理,它是事相在,你只要观察它如夢如幻,因緣所生法只就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,它的本性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你根本不用破壞它,它是出污泥而不染,所以叫「妙蓮华」。

結答圓通   

佛問圓通,我以諦观身界二塵,等无差別,本如來藏虛妄发塵,塵銷智圓,成无上道,斯為第一。」

如今佛陀問我圓通法門,我在因地是如实的观察我內在的地大,色身的地大跟外在世間的地大,這二种地大是等无差別。完全是一念心性的妄动,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;所以它的本質一一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只是一個众生隨其因緣业力的妄动,隨順众生的业力而显現差別的一种假相而已。如果我們能夠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,這個假相自然消滅,智慧自然圓滿,而成就无上菩提,斯為第一。」观察地大而會事入理,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,斯為第一。

智者大師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部分:他說我們剛開始叫「緣修」。大概資糧位的菩薩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緣在修学。你看持地菩薩就很清楚,他剛開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,看到土地不平整把他平整,有人需要幫忙拿東西,他就拿東西。從事相当中,慢慢慢慢的积功累德,培養善根,最后遇到毗舍如來,他就點他,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緣,修福報当然对,但是你要解脫,你要開始迴光返照,解脫是要向內观照。你要观察土地高下,是從什么地方而來?要迴光返照。所以解脫是靠智慧,慢慢迴光返照,最后“啪”!整個事相的因緣破壞了,破妄显真,找到它清淨本來面目,后來證得圓通,這個叫「緣修」。

智者大師說:先「緣修」再「真修」。我們可以這樣讲,修学一開始是要依止善念,一定是借因緣來培養善念,慢慢慢慢善念再迴光返照,就转成正念,開始观照,观照到一段時間,真正相应以后进入无念,這時候心身空空蕩蕩了了分明,无有少法可得。依止无念的心,再重新出发,那時候我們讲「称性起修」。所以先從善念修起,先從善念而进入正念,由正念而进入无念,一般是這樣的次第,先要有事相,才有理观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5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
楞严经要义61: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,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

楞严经要义62:你一定要爭千秋,不爭一時;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

楞严经要义63: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,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,不思善不思惡

楞严经要义64: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。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

楞严经要义65: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,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

楞严经要义66: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、想像出來的

楞严经要义67: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,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

楞严经要义68:你沒有那個福報,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,藥本身沒有实体

楞严经要义69: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,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

楞严经要义70: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,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

楞严经要义71:一個人成功之道是「制心一处」,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